5岁就不想上学,妈妈带他捡了一天垃圾…
最近泰国的一位妈妈火了,因为5岁的儿子一大早就闹着不想上学,而且她和丈夫又怎么劝都没用……
这场面是不是很熟悉?咱们也都遇到过不止一回吧?
可是,这位泰国妈妈的处理方式很不一样。
她干脆帮孩子请假一天,带他去捡垃圾!
他们沿着马路去捡塑料瓶,开始的时候这孩子还挺兴奋,可是没过多久就喊累了。
但是妈妈仍然坚定地带着他走了3.5公里,捡了一小袋空瓶子,换了2泰铢(约合人民币0.4元)。
就算只赚了2泰铢,孩子也很高兴。
不过他还是表示,走不动了。
他说:“妈妈,我们可以坐公交车回家吗?”
妈妈:“坐公交车一个人要10泰铢,你有钱吗?”
没有办法,他只好跟妈妈一起往回走,这个时候,看到了冰淇淋店。
孩子:“妈妈,我想吃冰淇淋。”
妈妈:“冰淇淋要5泰铢,我们钱够吗?”
又走了一段路之后,到了餐厅门口
孩子:“妈妈,我想吃燕麦。”
妈妈:“去买吗?15泰铢。”
孩子:“妈妈,我钱不够,我要回家。”
妈妈:“累了?”
儿子:“好累,好热,我想上学,我要回家。”
……
这位妈妈在文章最后表示:为了让孩子顺利成长,需要让他们感受幸福,也需要了解痛苦和疲惫,了解一切的来之不易。
就是这个妈妈
现在咱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妈妈做对了什么呢?没有念叨100遍,没有说到口干舌燥,没有上火发飙,孩子竟然自己就改了!
其实,儿童心理学奠基人Rudolf Dreikurs早有答案,他说:“如果真的想改变孩子的行为,家长需要用行动,而不是语言。”
简单说,就是行动起来,别啰嗦,别念叨。
他在《孩子:挑战》一书中,对这个观点做了详细讲解,还介绍了妈妈们常见的四种无用的“念叨”,非常经典,也很有意思。
我重新做了提炼和总结,分享给大家。
一、“讲道理型”念叨
妈妈从厨房窗户看八岁儿子布莱恩,正在用玩具气枪瞄准邻居的窗子。她叫道:“布莱恩,过来,我有话跟你说。”布莱恩把枪放下,慢慢走过来。妈妈把他带到工作间,让他坐在高脚椅上,自己坐在椅子上说:“亲爱的,你知道的,我们给你玩具气枪时教过你,它有危险。而且我们在地下游戏室里专门给你设了一个射击间,在那里玩没问题,不会伤到人或者打破东西。对吗?”
布莱恩睁大眼睛看着妈妈,一脸无辜,虽然他看起来对这次谈话很有兴趣,却什么也不回答。妈妈问:“你知道玩具气枪可能会打破别人家的窗户吗?”孩子只是扬了扬眉毛。
妈妈又说:“你想想,宝贝,这些子弹出膛的时候很有力量,如果真的瞄准了,肯定会把窗户打烂。你并不想这样做,不是吗?”布莱恩垂下眼晴,依然不说话。
“总之,宝贝,你知道如果你打烂了别人家的窗户,我们就得赔人家钱。你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对吧?”布莱恩看了看妈妈,还是什么都不说。
“那你现在要不要去地下游戏室的射击间玩?我想那里肯定好玩。”布莱恩点点头,晃悠着双脚说:“我想去外面玩。”“好的,儿子,但是枪要留在屋子里,好不好?”“好吧。”布莱恩不情愿地耸了耸肩。
几天后,妈妈又发现布莱恩在很近的距离射击瓶子和铁罐。
她又把他叫进屋,讲了一通道理。妈妈重复了一遍怎样小心用玩具枪、射击的危险等。布莱恩又一次做出认真听的样子。妈妈又一次让他把枪留在屋子里,然后去外面玩。
在这个例子中,妈妈本着“和孩子讲道理”态度,一再跟孩子说道理。
虽然布莱恩表面上在听,但实际上,他没有任何改变的意愿,对妈妈的说教一点都没有放在心上,“选择性”失聪。
当我们发现孩子”不听我们的话“时,如果继续采用说的方式,其实都是在白费力气。
讲道理没有用,又不能打,那妈妈能做什么呢?
妈妈可以行动——她可以把玩具气枪拿走。“我很遗憾你不愿服从规则,等你服从时就可以把枪拿回去。”这样做一两次之后,如果布莱恩仍然阳奉阴违,玩具气枪就应该被收起来,不用多说话。
2.“吓唬型”念叨
晚宴后,妈妈让珍妮特回房间睡觉。
“珍妮特,把睡衣提起来,这样子踩着裤脚,你会摔倒的。该上楼睡觉了。”
妈妈接着转身对客人解释,“这件睡衣对她来说长了点,我本来打算明年再给她穿,但你们知道收小孩子就是喜欢新东西,她非穿不可。”
大家看着仍然站在楼梯上的小姑娘,她开心地向每个人微笑。她向下瞟了一眼自己被睡衣盖隹的双脚,把脚抬起来绕圈,看着睡衣裤脚垂下来跟着绕回,非常好玩。她脸上带着恶作剧般的笑容,再抬起眼睛看看大家。
妈妈再一次命令她:“珍妮特,请你把睡衣裤脚提高点,不然你会被绊倒的。快点到楼上去!”小姑娘慢慢转过身,慢慢地走上一级楼梯,又转身,朝着大家看。
妈妈这时背对着她,她听了一会儿大人说话,然后坐在楼梯上,伸长两条腿,让睡衣裤脚来回摆动。
妈妈看到客人在笑,转过身来:“珍妮特!你想摔下来是不是?现在马上提起来,上楼去。卡尔(孩子爸爸),你来把珍妮特带上楼。”
珍妮特一听,立刻转身迅速爬上楼梯,毫不在乎长长的裤脚,在爸爸出现以前进了卧室。
在这个例子里,妈妈说得太多了,而她所做的始终是用语言和危险恐吓孩子。
其实,珍妮特知道应该把睡衣怎么办,她只是故意表现出她不知道危险的存在而已。
这样,睡衣和妈妈都在她的控制之下。她利用这个机会把妈妈的关注从朋友那里拉到了自己身上。而妈妈的反应也都在珍妮特的预料之中。
很多情况下,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持沉默。
虽然,我们第一次尝试用沉默的方式时,会觉得很困难,觉得面临这样的挑战,必须说点什么!
但是,很快我们就会发现,沉默不但可以减轻当时情形的紧张和压力,还能重新让家庭气氛恢复和谐。
妈妈可以对珍妮特的睡衣只字不提。她要做的是果断采取行动,让孩子选择自己去睡觉,或者让爸爸或妈妈送她去睡觉。
3.“行为与语言不一致”念叨
在学校门口,五岁的特里站在角落里大哭。妈妈又哄又劝又威胁:“别哭了,宝贝······如果你再哭,我就走了,你一个人在这儿哭吧。”可是孩子哭得声音更大了。
“现在我真的走了。” 妈妈说。特里听到,尖叫着跑到门口去追妈妈。妈妈已经走到大门口,但听到特里尖利的哭声,又折返回来:“嘿,特里,你需要留在教室里,别哭了。”
老师这时介入了:“特里妈妈,你尽快离开就好了,特里会没事的。”“我怕他离开学校。我们从家来这里的时候,他就挺麻烦的。”“我相信,特里准备好了就会加入我们的。特里,我很乐意看到你和我们一起玩,记得吗?我们是朋友哦。”
妈妈离开了,特里很快就不哭了。在角落里待了一会儿后,就决定加入大家。
在这个例子中,妈妈面对孩子尖叫、失控,感到非常的无助。她试图用语言威胁给孩子施压,让孩子听话,但她的行为却与她的语言相反。
她想让孩子停止大哭,却不知道自己应该采取行动,离开这个环境。孩子这时的哭只是“泪水压力”而已,不用太过在意。
4.“无效就放弃”的念叨
五岁的乔治爬过超市里的购物车,从栏杆上滑下来,坐在旋转栏杆门上。“乔治,赶快下来!你会受伤的。”
乔治不理会妈妈,弯着膝盖,倒挂在栏杆上面。“乔治,下来,你会受伤的!”
妈妈拉出一辆推车。小男孩直起身坐在栏杆上,爬下来,又爬上推车。“乔治,走啦!”妈妈说完就去购物了。乔治在栏杆、旋转栅栏门上一直玩到妈妈买完东西准备离开。
在这个例子里,刚开始妈妈以为用语言就可以制止孩子,可谁知,乔治在做“妈妈的聋子”,根本不理会,妈妈也就放弃了。
下次再发生类似情况,妈妈继续讲道理,孩子继续不听。如此,形成恶心循环,对孩子行为规范没有一点好处。
要想从这样的困境中走出来,我们必须学会用行动代替语言。我们需要记住一个座右铭:发生冲突时,不用语言,用行动。
在他们去超市之前,妈妈可以说:“乔治,超市不是游乐场。”当乔治胡闹时,妈妈可以温柔而坚定地牵起他的手,一起回到自己的车里:“对不起,如果你不能再超市里行为恰当,我们就回家,不买东西了。”
用这样坚定的行为,妈妈可以向乔治表达她的认真态度。
总结
怎么样?从这四个例子当中,把握到了用行动而不用语言的精髓了吗?知道为什么“能动手就别叨叨”了吧?
其实,不管是耐心劝说的妈妈也好,还是恐吓孩子的妈妈也好,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不要去做那些危险的事情。
可是,孩子有时就是这样,Ta的行为意志并不会因为我们大人的担心而发生改变,他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目的。
如果我们无法用语言去改变孩子,那么,应该像那位泰国妈妈似的,采取行动!
虽然,给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要孩子明白,爱Ta并不代表没有规则。
自然农法种黄瓜技巧已过春分,大地回暖,正是播种黄瓜的好时节。黄瓜根系浅,较耐热,产量高,可当水果生食,亦可凉拌,亦可炒食,是屋顶菜园不可多得的种植好品种。念念不忘去年被老妈误弃…
你已经怀孕18周了(或者说你现在正处于怀孕第19周,如果你习惯这种计算方式)。胎儿成长发育你的宝宝现在从头到臀部大约长14厘米,体重接近200克。他在忙着伸胳膊和蹬腿呢,你可能…
有位孕味网的网友问到:“准备领结婚证了,听别人说介休现在领结婚证必须婚检,不婚检不让领证,是这样吗?婚检需要检查什么项目?麻烦知道者告知一下。”,鉴于不少网友都有这方面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