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暴力,父母无能的遮羞布
《爸爸去哪儿》第五季播出的时候,我被Jasper圈了粉。萌萌的大眼睛,对周遭一切都充满热情,甚至于不大标准的普通话,都有绒软甜甜的味道。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暖男,是暴脾气陈小春的儿子。
陈小春的脸臭和脾气爆,是众所周知的。那个打打杀杀的古惑仔,无论什么场合,遇见什么事情,只要不顺心,就会大发脾气,甩手走人。
果然,很少有时间带娃的陈小春,在独自带娃的第一天,参加完任务后,完全筋疲力尽,然后,所有的情绪都冲着Jasper爆发。
面对慢溜溜的儿子,他一遍遍地催促Jasper快一点,他怒了:Hurry up! Hurry up! What is wrong with you?(快一点!快一点!你怎么回事!)
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陈小春的熊熊烈火,心里不禁咯噔一下:哇,这个爸爸真的太凶了太可怕了!
小小的Jasper一脸无辜,委屈极了:What’s wrong with you? Can you stop angry now?(你怎么回事?你可以停止发火了么?)
直到这时,陈小春才意识到自己的怒火深深地伤害到了孩子。
陈小春说,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次对话,这次对白给他的冲击,让他终身难忘。
大概,陈小春从未意料到,自己的态度和语言会真的伤害到孩子,更没想到,孩子已经懂事到,会表达自己受伤害的感受,并提出自己的异议。
Jasper是安全感很足的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做自然地反击。
更多的孩子,面对愤怒的父母,面对狂躁的语言,不敢出声,不敢辩驳,只能小心翼翼的承受,然后内化为对自我的伤害。
01. 语言暴力,是父母对自身无力的掩饰
可悲的是,很多发生在孩子身上的语言暴力,常常不是因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误,有时候,只是父母用以宣泄自己的情绪。
以前,在农村,父母出生的那个年代,孩子成群,少则五六个,多的十几个。
一家子十多口人,父母压力极大,能养活就不错了,更不要,奢想什么养育。
于是,在无数个日落时分,父母从田地疲惫归来,常常逮着孩子就是一顿骂:
“你怎么这么蠢啊”
“饿死这么多人,怎么不饿死你啊,我也能清净一点”
“你还能干点啥?还不如死了算了”
孩子干活偷了懒,出去玩弄脏了衣服,到点没有回家吃饭,不小心打破了一个饭碗,大孩子没有照顾好小孩子……任何看似不起眼的事情,都可能招致父母的一顿谩骂。
似乎只有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辱骂孩子,才能消去一天生计带来的劳累和疲惫,才能缓解生活在这世界的艰辛。
用语言来抨击弱小的孩子,不过是对自我弱小和无力的掩盖。恶狠狠地辱骂孩子,将满腔的怒火宣泄,从而得到一种淋漓尽致的痛快。
然而,对于弱小的孩子而言,每一次辱骂,都是一种黑暗和煎熬。
Ethan Kross博士认为:情绪疼痛,和身体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非常相似。
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言语攻击,对孩子在情感和心理上造成的创伤,可能和身体上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是可以比拟的。
02. 语言暴力受害者,变成了语言暴力喂养者
在语言暴力下成长的孩子,是没有快乐童年的。她们唯一的期待,就是努力挣扎着,远离谩骂和侮辱。
然而,没有被世间温柔对待过,又如何学得会温柔地爱下一代?
当她们为人父母,潜移默化中,会重复父母对待她们的教育方式。无意识中,将这种模式原原本本地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语言暴力也就一代一代被传承下来。
那天带女儿在小区散步,有个女孩在和弟弟玩滑板。两孩子不过六七岁的年纪,正是最顽皮的时候,突发奇想,尝试倒退着玩滑板。
女孩穿的是裙子,滑板后退时,裙摆被卷进了轮子,女孩用力一扯,裙子就被撕破了。
孩子们的妈妈,远远看见,立马扯开嗓子破口大骂:
“烂婊子,你怎么不去死啊,刚买的新裙子……”
话还没有说完,人已经冲了过来,对着女孩,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女孩呆呆地立在原地,刚刚还兴奋不已的小脸上,挂满了泪水,眼睛里充满了愤怒。
那一刻,似乎听到孩子心碎的声音。她咬着牙,倔强地不让自己哭出声音,似乎一旦发出声音,就意味着和母亲对抗的彻底失败。
不知道妈妈有没有在孩子的绝望中,恍惚间看到过小时候那个弱小无助的自己?她止住了谩骂,牵起孩子的小手,往家里拖。
诚然,妈妈是爱孩子的,可是她对待孩子的方式,却和上一辈的方式一摸一样,粗暴,直接,低评价。
她显然不是真心觉得女儿以后是个婊子,大概还期许女儿出落得知性优雅美丽大方。然而,这种语言暴力下成长的孩子,纵使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物力财力来培养,以后还可能高贵吗?
遗憾的是,自我评价低的孩子,连自信都很难!父母对孩子的低评价,最终都将内化为孩子的自我评价。
潜意识里,孩子会认为自己很糟糕,是“婊子”一样的女孩,会始终不敢抬头挺胸,并从此认为自己不配美好,更不配遇见美好。
03. 语言暴力,割断了孩子对父母的亲近
语言暴力造成的伤害,并不会随着孩子长大就自我修复。相反,它会伴随孩子的成长,影响孩子的终身。
在知乎上,有个女孩讲讲述了因为母亲对自己的不接纳,造成的情感割裂。
她小的时候,很胖,但是,她也很期待和别的小公主一样,可以穿上美丽的公主裙。
某次妈妈带她逛街,她看上一件粉红色有蝴蝶结的公主裙。
妈妈问营业员:这裙子多少钱?
营业员看了一眼小女孩,然后对她妈妈说:这件衣服没有她穿的码子。
妈妈尴尬地笑笑:我就是随便问问,我知道她穿不下,因为她实在是太胖了。
这件事情,瞬间坍塌了她所有的自信和高傲。虽然别人都说她胖,但她从来不曾想到,原来在妈妈心里,自己也是被嫌弃的。
成年之后,她减肥50斤,穿得下所有漂亮的裙子,但却再也不和妈妈一起逛街了,也极少和妈妈亲近。
女孩以这种冷漠和疏离,来报复母亲幼时对自己肥胖的侮辱,从而掩盖自己曾经受到伤害的感觉。
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说: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是所有人的首要目标,孩子尤其如此。
从长期效果来看,语言暴力会造成孩子的反叛(只要逮到机会),或者以严重地丧失自我为代价。
惩罚无助于孩子培养归属感和价值感,而侮辱并不会让孩子真正去改进和提升自己。因此,少一些言语侮辱,多一些对孩子的尊重,孩子受到的伤害会少得多:
(1) 比“赢了”孩子更重要的,是“赢得”孩子
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辱骂、评价、强迫等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
“赢了”孩子,会使孩子成为失败者,会导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顺从。
而“赢得”孩子是指父母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坚定而和善。
孩子是弱小的,要赢他们很容易,但要赢得他们,却需要父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却了解孩子,去学习为人父母。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更可怕的是,有些父母享受着在孩子面前良好的自我和强大,肆意地践踏孩子的自尊,以为“赢了”孩子,却不过是在最弱小的心灵上,划上最深的伤痕。
(2) 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
“初一的时候有一次没考好,我爸说:像你这样又没姿色又没能力的人,以后怎么办?从此,每当缺乏紧张感的时候就想一想这段话。”
虽然是个段子,也不免让人有些辛酸。伴随着父亲的这句评价,女儿的自尊便烟消云散了。
父母要教会孩子把犯错误当成学习的大好时机,允许孩子通过经历失败,去学会在问题出现时解决问题。
如果父母过多地评价孩子,孩子会特别在意父母的评价,可能将父母的低评价内化为低自尊,也可能将父母的过多赞美变成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变成讨好者。
让孩子学会适应挫折和失败,学会自我评价和内省,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自尊”,而不是“他尊”。
(3) 孩子的感受,比事情本身重要
就像我在一篇文章《那个早早“独立”的孩子,为什么伤害更多?》中提出的:独立并不意味着缺爱,坚定也不一定意味着要冷漠。
同样,纠正孩子的错误,并不一定意味着要责难和侮辱。
当爸爸问孩子“你从这件事情中学会了什么?”时,既可以像陈小春一样黑着脸,满满的怒气,也可以用一种表达同情和兴趣的语气。
当妈妈问孩子“你的裙子是怎么弄破的?”时,既可以像上文中妈妈那般造成疏离和敌意,也可以营造一种让人亲近和信任的气氛。
让人奇怪的是,居然有那么多的家长相信,在他们制造距离和敌意时,会比亲密和信任,给孩子带来更多积极的影响。
阿德勒说:没有鼓励、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就会丧失基本观念。
当孩子把牛奶洒在地板上,父母夹着侮辱的言语:你怎么这么笨呢?马上清理干净。以后你不要倒牛奶了,因为看来你倒不好。
这时,请求就变成了惩罚
父母也可以和善而坚定的话语说:哎呦,你该怎么办?
不仅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去清理,解决问题,还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有能力以一种有益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
身为父母,要时刻自省:我这样说话,到底是在给予孩子力量,还是在挫伤他们?
本文作者:竹子蔷薇,公众号:竹子蔷薇(zhuziqiangwei66)
新生儿各方面都比较敏感,尤其是抱着睡觉的时候一旦放下就容易醒,还容易哭闹,这让不少妈妈感到十分头疼和辛苦。那么到底新生儿一放到床上就醒怎么回事呢?原因一:宝宝的内耳前庭发育滞后…
有时候孕妈会感觉到肚子一跳一跳的,但又不同于胎动,这有可能就是胎儿在肚子里打嗝呢。打嗝一般表现为胎儿在腹中有规律地运动,每2-3秒1次,持续时间为2-5分钟,有时候会持续10-…
很多年,前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我是当了爸爸后,才学会当爸爸的。”不只是新手爸爸如此,相信对于每个爸爸来说,不管儿女多大,在身为“爸爸 ”这个角色上的学习,终没有结束的一天。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