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胡慎之在微博上做了一个调查:“你为什么内心深处永远无法原谅父母?”

为什么他会做这样一个调查?因为有研究指出,在中国,67.1%的家长曾在情感虐待孩子,羞辱或经常批评孩子便是最为广泛的表现之一。

育儿的道路上,有些父母,会犯一个原则性错误——以为打骂是一种教育的手段,所谓“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80后、90后大多数人深受其害,可惜很多人长大后“好了伤疤忘了疼“,当自己有了孩子,遇到育儿的问题后,第一反应就是效仿自己父母当年的做法,把错误的育儿方法传承了下来。

我们来看一些熟悉的画面——

小明考了70分,回到家,爸妈很不高兴,说:“你看看隔壁家小芳!人家跟你一样大,怎么人家就考了100分?”

小志在学校和同学小凯打了一架,小志爸妈知道后,不问前因后果,先把小志揍了一顿,一边揍一边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肯定是你自己惹事!”

小华放学踢球,晚了一个小时回家,爸妈把门锁上,小华在门口哭,妈妈在里面生气地说:“我怎么有你这样的野孩子?天天那么野,不用回家了!去野吧!”

珠珠今天生日,跟爸妈许愿说想要一个芭比娃娃,因为隔壁小花就有一个,爸妈说:“不要看到别人有什么,你就也想要!别人考一百分你怎么不考一百分?”

那个时代没有互联网,没有更科学的教育理念,我们的父辈们以为“激将法”、“严厉管教”就可以打造出人才,所以觉得这些话说出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有些话看起来轻描淡写得不像家庭暴力,但是医学上有一种伤害叫“低温烫伤”,父母对我们所谓的“打压教育”,就是低温烫伤,伤到了心,烙下了印。

那些让孩子痛心的语言暴力

在我们家庭里,常见的语言暴力可以分成以下几种:

将孩子物化成动物

比如,“你猪脑子啊?!”“养条狗都比你听话!”

这种话说多了,非但起不到任何教育意义,还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会幻想自己真的是猪、是狗。实际上,很多动漫作者之所以把一些卑微的动物写成主角,就是因为童年遭受过唾骂,才转而把自己想象成老鼠、猪等带有世俗偏见的动物。但不是每个小孩都能长成艺术家,更多的孩子听多了这些唾骂后,会自暴自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用各种怪异行为来“对抗”从父母那里收到的侮辱。

剥夺孩子的话语权

比如,“你闭嘴”、“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你才多大年纪就晓得这些了?”

这类语言暴力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再也不敢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也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比如小浩在学校经常被同学欺负,每天下课后,都被后桌同学踢,身上都是尘土。回到家,父母不问缘由,先来一顿“为什么又弄了一身脏”这样的咒骂。小浩从来不敢告诉父母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因为他知道说了的结果,是又会招来一顿“你怎么这么懦弱”的咒骂。

侮辱和歧视孩子

比如,“这点事都做不好,你没长脑子啊?”“你都胖成这样了还吃!”

最可怕的是,当着客人的面羞辱孩子,说让孩子丢脸的事情。小时候,当着亲戚的面儿,被父母拿尿床来取笑的孩子并不算少,那种自己的缺点被大人们拿来闲聊、取笑的难受滋味儿会伴随终生。父母这样说,这样做,同样是把孩子的尊严踩到脚底,让孩子彻底丧失自尊心自信心,因为孩子就是通过身边最亲近的人,比如老师和父母,来对自己进行价值判断的。经常被侮辱和歧视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会特别低,自卑、懦弱、不敢挑战很容易成为他们一贯的表现。

恐吓孩子

比如,“再哭,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走!”

这类语言的效果,往往是一开始很奏效,但是说上两次就会被当作耳边风,或者是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有一个触目惊心的案例:

小琪是一个特别乖的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贩子拐卖了。当她在超市跟父母走散的时候,正要大哭,就被一个陌生阿姨抱起来。她很害怕,刚想哭,人贩子就严厉地跟她说:“不许哭,再哭就让警察把你抓走!”这句话,琪琪的爸妈经常跟她说,所以她一直惧怕警察,从而乖乖闭上了嘴巴,失去了引起公众注意并救助的唯一机会。

当然,这是一个极端案例。而经常恐吓孩子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往往是让孩子变得胆小。父母恐总是恐吓孩子“再哭把你送回老家”、“再哭把你送到幼儿园”……这样就会让孩子觉得老家、幼儿园是可怕的地方,他最好不要去,一旦真的身临这样的场所,也就会小心翼翼,唯唯诺诺。

贬低孩子

比如,“别以为你有多了不起,你只不过……”

无论你有多优秀,父母总能说出一些刁钻的话来打压你。你喜欢写作文,父母就会怪你数学不够好;你数理化学得好,父母就怪你嘴笨。也许是父母误解了“谦虚”和“贬低”的涵义:谦虚是自发的,如果你替你的孩子谦虚,本质就是一种贬低。

这种对优点自动忽视,却死死盯着缺点的行为,会让孩子丧失自信心;而对小小的缺点加以放大,又会造成矫枉过正。想像一下,一个物理学家的苗子,觉得自己其实物理好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每天把时间花在如何矫正吃饭太慢的“坏习惯”上,是有多么可惜。

现代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自卑指以一个人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

我们在遭受长期的语言暴力后,会开始自我否定,开始质疑自己。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些话语的伤害更大。有些孩子会把家长或教育者的一些嘲讽语言暗示放大,他们的自尊心会受到打击,从而变的自卑、胆小,而这个阴影可能会一直伴随他们成长。为了让孩子可以健康成长,让我们学会自我检视,提升父母的自我修养

父母的自我修养

有人说,父母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最艰难的工作,却没有上岗资格考试,所以每一位父母,如果真心想要教育出杰出的后代,首先就得提升父母的自我修养。

那么在语言暴力这件事上,父母应该如何学会自检呢?很简单,把你对孩子说过的话,梳理一下,换算成你老板或上司甚至你妻子对你说的话,会不会让你觉得无法接受?

比如你开车被人碰瓷了,心情很不好,回到家,你老婆跟你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谁叫你开车不长点心!”听到这样的话,是不是离婚的心都有了?

再比如,你很想要一套化妆品,因为单位的女同事们都用上这个牌子,你跟丈夫说想买,结果丈夫给你一句“不要看到别人有,你就也想要!”你是不是想吐血了?

回到育儿的话题上,我们怎么做才是一个会说话的父母呢?

直接告诉孩子错在哪里,说出后果,不带个人情绪。比如“你那么晚回家,在外面不安全爸爸妈妈会担心的。如果是你在家里等爸爸妈妈,你也会担心,对不对?”

接纳孩子的错,慢慢改正。“你跟小凯打架了啊?没关系,爸爸妈妈偶尔也会跟人发生冲突。不过你是因为什么打架的啊?你们俩受伤了吗?”

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包括哭诉、撒娇的需求。“哭一下吧,哭完我们一起好起来。”

真的忍不住对孩子发火,说了重话,尽早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向孩子道歉。“对不起宝宝,每个人都有情绪,爸爸妈妈也会有情绪,但情绪是一时的,刚才说的话,我们可以撤销吗?”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父母各一半的基因,也就是说,每个孩子的心智模式首先是受父母影响的,我们再怎样努力或者懈怠,先天已经决定了大部分结果。眼前这个孩子,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你。

当我们冷言冷语对孩子的时候,当我们气急败坏吼孩子的时候,别忘了,眼前这个讨人厌的小家伙正是二、三十年前的你。当时哭得稀里哗啦的你,一定希望父母多给你点耐心,多给你点包容,是的,你的孩子也是这样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