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娃搞得家里和鬼子进村的现场没啥区别,关键是每天如此!”

“谁说不是呢,孩子玩就玩吧,乱了也无所谓,我已经妥协了,可是我这边刚跟在他屁股后面收拾好,下一秒他又给扔得到处是。你越收拾,他扔得越起劲!”

“都说不吼不叫也能让娃听话,对我家小祖宗完全不管用,现在对我的狮吼功也免疫了,打不得骂不得,照扔不误!这该怎么管?”

相信许多爸妈都被“熊孩子”乱扔东西坏习惯困扰过。有的爸妈严厉制止,甚至用打骂来惩罚,结果屡禁不止,孩子似乎更叛逆了,用哭闹打滚来对抗父母

有的爸妈对孩子乱扔东西听之任之,结果孩子扔东西的行为愈演愈烈。在我身边就有过这样的案例:三岁小男孩拿石头砸了另一个小男孩的头,双方家长为此闹到了派出所。

扔东西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行为,如何恰当处理考验着家长的智慧。

怎么管?看这里!

1、“攻击本能”在作祟

弗洛伊德认为,人具有攻击本能。在幼儿这样一个本能为主的生物身上,攻击本能体现的更为明显。扔东西是表达攻击性的一种方式,例如:孩子看到什么都“啪叽”往地上一扔,不管能扔的小玩具,还是易碎的杯子,最后乐呵呵的,一脸满足。

对策:不回应或讲道理

① 不回应,直接拿走,但不能有生气的表情。不然,孩子会故意扔我们心疼的用品,控制我们的情绪

② 假装游戏。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即孩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心里特点,假装成不能被扔的玩具或用品,如杯子。

边哭边说:“你把我摔得好疼,骨头都要裂开了,呜呜呜······”接下来,我们引导孩子放回原来的地方,并告知哪些东西不能扔,小孩子都会配合。

③ 讲道理。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基本能听懂道理了,我们完全可以直接说出对他的不满和危害。

但要避免大道理,重点强调扔杯子为什么不能扔,或把尖锐的东西扔到别人身上的后果等。

2、获得控制感

婴儿离开成人便无法存活,因此充满不安全感。获得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方式,便是获得对自身及环境的控制力。

如:当我们忙于家务或和其他人聊天,把宝宝晾一边,他会感觉到被忽略了。

这时孩子往往通过扔东西获得大人的关注,这种行为在孩子眼里不是淘气,而是引起大人注意的一种发脾气游戏。

对策:及时关注并肯定

先审视自己是否有一段时间没和孩子交流,或者哪些行为引起了孩子的不满。

如果遇到孩子把东西扔向人,可能伤害他人时,则需要家长严厉禁止。要让孩子在内心得到震撼,从而明白,这样是绝对不允许的。

3、情绪宣泄

宝宝不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当他们感到不好受或者没达到自己的预期时,就会通过生气扔东西表达情绪

对策:淡定、接纳、解决

这时我们一定要淡定。接纳并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很生气,但扔东西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不只是妈妈,任何人也不会因为你发脾气而满足你。”

然后,帮孩子平复情绪,解决问题。

例如:孩子因为积木摆不好而生气,我们可以说:“妈妈和宝宝一起把积木放上去,好不好?”“看,不生气扔东西,比发脾气解决问题要快哦。以后有情绪,一定要说出来喔。”

4动作技能发展需要

幼儿的动作技能发展得很快,他们热衷于尝试各种动作,借此发展肢体运动能力。在扔东西的过程中,幼儿逐渐掌握了控制方向、力度等技巧。

国外一项对幼儿父母的调查表明,2—3岁是幼儿扔东西的高峰期,41%的父母为孩子乱扔东西而困扰。而到4岁后,这一比例下降到5%。

孩子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像扔东西这样的“小事”。可孩子的成长,就是许许多多这样的“小事”组成。

面对这些“小事”,家长不必如临大敌,也不可掉以轻心。拥有一颗“平常心”和一个“智慧脑”,方能从容不迫。